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首页 | 新闻中心 | 党政领导 |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| 部门动态 | 党风廉政 | 通知公告 | 党的建设 | 贵南视频 | 乡镇动态
 
  现在的位置: 贵南新闻网图片新闻
再见,旧光景 你好,新生活
来源: 贵南新闻网
发布时间: 2019-08-08 09:42:26
编辑: 卢世刚

青海新闻网讯

再见,旧光景 你好,新生活

——贵南县脱贫攻坚见闻

搬迁后的贵南县过马营镇沙加村全景。

     宽敞明亮的客厅里,阳光透过窗户暖洋洋地洒进来。61岁的豆拉措坐在沙发上,眯着眼。泥泞狭窄的土路、简陋破败的土房……曾经生活中的片段跟连环画一样在她脑海中一一闪过。

    “以前的日子,苦呦!”

    的确,对于家住过马营镇沙加村的豆拉措来说,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扎德滩并不是一个好地方。出行难、上学难、就医难、吃水难是她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    “现在的生活美得很!”

    豆拉措感慨的新生活,从去年搬进离镇区不远处的新村开始。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把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串联在一起,巷道里散步的老人和广场嬉闹的孩童,在不远处的青山映照下如同一幅和谐的画卷。而这,仅仅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。

新村小广场。

    挪穷窝——

    我也有个小目标

    从过马营镇区出发,几分钟后,一个整齐漂亮的新村让人眼前一亮。

    沙加村是个一般贫困村。全村4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木格滩、扎德滩、哇什滩三处。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2017年,贵南县投资1623万元,对沙加村139户584人实施了易地搬迁。同步配套实施的高原美丽乡村项目,更是让新村翻天覆地气象新。

    盼望着、盼望着……经过一年多的建设,去年10月份,100多户村民们全部住进了期待中的新房。

    “以前住在滩上,村民们得去集中供水点拉水。电话信号时有时无,遇到急事只能就近找个山坡寻信号。上学、看病、买东西都得去镇上。现在,家家都有网络、户户通,还装了太阳能和热水器……”坐在豆拉措家的炕沿上,第一书记窦启福掰着手指细数起了生活中的新变化。突然间,他一拍脑门,激动地说:“对了,给你看看新东西!”

    话音未落,窦启福轻轻拉起铺在炕上被褥,“这个电热炕可比以前的土炕方便多了。”

    在大家的笑声中,村支部书记格保给记者算了笔账,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139户村民中,有31户贫困户。按照政策,每户9万元的建房款中,他们只需要自筹1万元。而其余的配套设施,不用再掏一分钱。

    为了夯实发展基础,贵南县累计投入7209.76万元,解决了3.5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;投入1.3亿元实施了18个行政村电力扶贫工程;投入5360万元实施农牧区道路畅通工程,新建公路131.5公里;投入1.56亿元新建改造住房4045套。

    这样的帮扶,说起来虽然只有短短几句,但对于包括豆拉措在内的受益者来说,却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    “以前的老房子少说也有十几年了。三年前,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在镇上上学的外孙,我在学校旁边租了间民房。女儿和女婿留在山上放牧。”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,老人的女婿南拉太参加了县上组织的装潢技能培训,外出打工也有了一技之长。

    洗衣机、热水器、电视、网络……一个个新事物让豆拉措一时有些忙不过来。每当孩子们回家,她就迫不及待地进入“学习时间”。

    “现在用得最熟练的就是这电热炕,下一步,先把电视弄明白!”豆拉措说完,不好意思地捂着脸,可那股子高兴劲儿还是顺着手指缝溢了出来。

    贵南县过马营镇过茫村村民孟庭胜正在擦拭自己新生活的见证——县上奖励给脱贫光荣户的“三马子”。

    换穷业——

    脱贫致富有盼头

    8月1日一大早,阳光刚刚洒落在贵南县的土地上,家住茫曲镇上达玉村的才让多杰就忙活起来了。

    “养牛可是个技术活。你操心的好不好,一眼就能看出来!”说起自己的老本行,才让多杰兴致盎然。谁也想不到,几年前,他还被“贫困”二字压得直不起腰。

    今年43岁的才让多杰是家里的顶梁柱。有多年养牛经验的他虽然知道本地黄牛的养殖效益并不好,可苦于没有发展资金,一直没有更好的选择。2017年,人均6400元的产业资金让才让多杰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,他下定决心购买了4头西门塔尔牛。

    “去年下了4个小牛犊,每个卖了8000多元。要是以前养的黄牛,肯定卖不了这么高的价钱!”

    一直以来,农牧业既是贵南县的基础产业也是主导产业。立足这一优势,贵南县在充分调研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,探索出了一条“一人一牛,一人十羊”的脱贫产业发展模式。累计投入资金5181.44万元,对2018户8096名建档立卡户实施扶贫产业发展项目,截至目前,产生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,户均增加收益近2万元。

    “今年,我们全面启动牦牛‘万千百’工程,开工建设1个万头基地、6个千头基地,已完成4个百头基地和3个良种繁育基地。同时,投入3000万元用于发展黑藏羊养殖,计划让黑藏羊存栏数达4.2万只。”贵南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诚介绍说。

    不难发现,脱贫致富,产业发展既是“金钥匙”、又是“保险丝”,既是“敲门砖”,又是“加速器”。

    上达玉村村委会主任朝加太告诉记者,虽然村里一直都有养牛的产业基础,但由于缺少草山资源、养殖效益低,对于品种改良,不少村民都有顾虑。所以选择扶贫产业时,他们进行了多次的市场调研。

     “最关键的是要让群众看到收益。”村支部书记索南热旦接话道,“以前养黄牛,两年才有一个牛犊;现在换了新品种,一年就有一个牛犊。挣得多还是少,村民比我们更清楚。”

    搬入新居后,贵南县过马营镇沙加村牧民豆拉措用上了新电器——电热炕。

    拔穷根——

    不当这个贫困户

    慕名来到塔秀乡贡哇村时,不少村民都聚在一起给盖新房的老乡帮忙。皮肤黝黑的第一书记尕多加快步迎了上来,张口带笑。握手寒暄过后,找来几个塑料凳子往地上一放,指着人群中一个瘦削的藏族老人告诉记者,她就是本措加。

    几个人坐下,话题自然从本措加开始。

    “满足了!”老人一开口,脸上全是坦然。

    今年69岁的本措加曾是村上的妇联主席。几年前,她还是村里的贫困户。儿子、儿媳、3个孙子,一家六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20头牛和17公顷草山。

    精准扶贫开始后,老人的儿子豆本加成了村上的草管员,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。2017年年底,按照县上的产业扶贫思路,本措加家里多了10头牛。

    在政府的扶持下,这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。今年4月,在村里开会时,本措加站了起来。

     “我自愿申请脱贫。”老人声音不大,却字字铿锵。“国家给我们买了牛,给我儿子找了工作,每个月还给我们发补助。最近,帮扶的企业又给我们送了羊。满足了!真的满足了!中国人这么多,不能全靠国家养。”

    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本措加的几句话让会场的其他人很受触动,其他贫困户纷纷响应。

     “5月11日,村里专门召开了一次承诺大会。16户55人自愿申请脱贫,并签下了承诺书。”回忆起这一幕,尕多加至今还有些激动。

    “你说帮扶重要吗?我觉得很重要,对于这些贫困群众来说,给他们一份工作、几头牛,就能实实在在的帮助到他们。但在帮一把的基础上,更需要激发他们自己想要脱贫致富的信心。观念不转变,永远脱不了贫!”

    出于这样的考虑,尕多加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把和群众交流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。充分发挥自己就是塔秀人的优势,尕多加跟老乡们唠家常、讲道理,一方面算收入,让贫困户知道政府对自己的扶持,懂得感恩;一方面鼓干劲,灌输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理念。

    很快,贡哇村贫困户自愿脱贫的消息在草原上传开了。一来二去,大家都发现,原来脱贫的榜样就在身边。

    “为实现精神脱贫,县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,三年来累计组织开展“扶志班”等各类教育培训会200余场次。累计表彰脱贫光荣户35户,并组织他们现身说法,向贫困群众大力宣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理念。”陈诚的介绍清晰地传递着扶志的导向。

   新开始 新生活

    对于不少农牧区贫困户而言,脱贫二字不仅意味着告别旧生活、旧思维,更意味着新生活、新理念的开始。

相关新闻↓
    [ 返回首页 ] [ 打印 ] [ 留言系统 ] [ 关闭窗口 ]
   
过马营镇养老保... 江苏省公证协会... 省委常委、省总... 贵南公安开展“... 【扫黑除恶进行... 才科杰县长赴部... 【备战高考】致... 贵南县召开项目... 贵南县完成化肥... 贵南县仪征市文...
贵南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技术支持